科研产出
母源基因Gdf9、Zar1、Mater和Dnmt1 mRNA在绵羊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中的表达
《中国草食动物 》 2010
摘要:为探讨母源基因在绵羊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运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4种母源基因:Gdf9(生长分化因子9)、Zar1(合子阻泄因子)、Mater(胚胎必要的母体抗原)及Dnmt1(DNA甲基化转移酶1)的mRNAs在绵羊GV期卵母细胞,24h成熟卵母细胞,2-细胞、4-细胞、8-细胞、16-细胞胚胎以及囊胚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GV期卵中Zar1、Mater、Gdf9以及Dnmt1m RNA相对含量最高(P<0.05);从2-细胞胚胎开始,4种基因的mRNA相对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基因mRNA的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和胚胎中存在动态变化,这对卵子生长和胚胎发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卵母细胞成熟 早期胚胎发育 母源基因 实时定量PCR 基因表达


防治鸡大肠杆菌抗菌药物的临床选择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 2010
摘要:以WTO推荐的纸片法(K-B法)为基础建立的对不明成分和含量的复方抗菌药物制剂药敏试验方法,对临床分离的96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大量的试验数据可以建立适合本地区的防治鸡大肠杆菌的经验性用药方法;但由于鸡大肠杆菌药敏率较低,因此临床上盲目的经验性用药会大大增加鸡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用药成本。此外,标示成分及含量相同的不同抗菌制剂(包括同一厂家生产)的药敏试验结果差异很大,提示主成分相同的不同抗菌制剂对同一株病菌的抗菌效力差异很大。进一步说明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选择用药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影响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主要经济性状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主要非遗传因素对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14月龄鉴定性状的影响,收集9 942条母羊鉴定记录。【方法】利用SAS(8.1)软件的GLM程序,分析了鉴定时年份和群别对被毛性状、剪毛性状、体型外貌、品种等级评分和鉴定时体重等性状的影响。【结果】鉴定时年份和群别对头毛评分、毛长度、毛密度评分、毛细度评分、剪毛后体重、剪毛量、体型外貌评分、品种等级评分、鉴定时体重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在估计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遗传参数和育种值时,鉴定时年份和群别可以作为固定效应放到模型中。
关键词: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 非遗传因素 经济性状


卵母细胞老化对绵羊胚胎早期发育及胞质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卵母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发生老化,老化严重影响卵母细胞的质量及发育潜能,进而影响体外胚胎生产、克隆等生物技术的效率。本文系统地讨论了老化对绵羊孤雌胚、核移植胚和单精注射后的胚胎发育潜能以及胞质内GSH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绵羊卵母细胞在成熟培养到30 h就已经发生老化,并且老化降低了卵母细胞质量和后续胚胎发育能力,但是不影响胞质内GSH含量。由此提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控制卵母细胞成熟的时间和适时的体外操作来改善卵母细胞的质量和促进胚胎发育。这些结果还可以指导操作,降低核移植、单精注射等技术应用于基础研究时引起的操作误差,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


干旱胁迫下新疆野生沙生冰草的银染mRNA差异显示分析
《草食家畜 》 2010
摘要:运用非同位素银染mRNA差异显示方法,分析新疆野生沙生冰草抗旱基因表达差异。用10%(-1.0Mpa)PEG-6000溶液处理三叶一心期冰草,以叶片mRNA为模板采用锚定引物和随机引物组合,进行反转录差异显示PCR扩增,经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用银染方法差异显示DNA条带,在直观下,从凝胶中回收差异带并进行再扩增,2%琼脂糖电泳得到了DNA的单一条带。通过分离与冰草抗旱性状相关的基因片段,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冰草抗旱机理、进行抗旱相关基因的遗传操作奠定基础。


EgM9免疫犬产生抗体变化规律的观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用重组表达蛋白EgM9免疫实验犬,观察免疫犬的抗体变化及EgM9的免疫效果。方法用100μgEgM9及5mg的GST并辅以佐剂QuilA分别免疫实验犬,定期收集血清,以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G及其亚类、IgM、IgA与IgE;感染45d后剖检实验犬,统计犬体内虫体数量。结果免疫组和对照组血清IgG与IgA差异显著(P<0.05);而IgG1与IgG2免疫组和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IgM与IgE免疫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对照组,免疫组的保护率达86%。结论用重组蛋白EgM9免疫犬后能产生很高的抗体水平,可以抑制细粒棘球绦虫的发育,EgM9或许有望作为一种有效的候选疫苗成分用于包虫病的防治。


新疆不同地区奶牛乳房炎β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与基因相关性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新疆5个地区8个奶牛场乳房炎奶样中分离的101株β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随机选64株用小鼠进行毒力测定,同时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技术分别以3个随机引物进行基因相关性分析,建立种系进化树。结果表明,55%的菌株对小鼠具有较强毒力(可致小鼠2/3死亡),且在乌鲁木齐、奎屯和伊犁地区占据优势。基因相关性分析表明,当相对基因相关性为0.35时,被检测菌株主要分布于6个进化群,86.5%的菌株分布在A、B、C和E4个进化群。其中,50%菌株属于A群,13.5%属于B群,5.8%属于C群,17.3%属于E群。从地区分布可见,乌鲁木齐、伊犁和奎屯地区分离的菌株分别有69.6%、61.1%和71.4%分布在A群;昌吉3个牛场48%、24%的分离菌株分布在B群和C群;库尔勒牛场35.7%、57.1%的分离菌株分布在A群和E群。26株对小鼠具有致死性的菌株分布在A群,这些菌株占致死小鼠菌株的74.3%。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β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 基因相关性 RAP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