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畜牧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25条记录
不同水平辣椒秸秆饲粮对杜湖杂交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辣椒秸秆饲粮对杜湖杂交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取3~4月龄、体重为(29.58±2.06) kg的杜泊羊×湖羊杂交F1代公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各组分别饲喂含有0(对照组)、5%、10%、15%和20%辣椒秸秆(干物质基础)的等能等氮全混合颗粒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0%辣椒秸秆组杜湖杂交羔羊第57天体重显著降低(P <0.05);第1~28天,10%辣椒秸秆组干物质采食量(DMI)极显著提高(P <0.01),15%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DMI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第29~56天,10%辣椒秸秆组DMI极显著提高(P <0.01),20%辣椒秸秆组DMI极显著降低(P <0.01)。2)与对照组相比,10%辣椒秸秆组粗蛋白质和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15%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10%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5%辣椒秸秆组和10%辣椒秸秆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15%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10%辣椒秸秆组和20%辣椒秸秆组血清干扰素-γ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喂含有5%~15%辣椒秸秆的饲粮能够提高杜湖杂交羔羊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改善血清指标,且以10%辣椒秸秆效果较优。

关键词: 辣椒秸秆 杜湖杂交羔羊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血清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疆南绒山羊次级毛囊周期发育相关的circRNA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疆南绒山羊皮肤毛囊的生长发育机制,加深对次级毛囊发育相关候选基因遗传调控和功能的认识,为指导疆南绒山羊后期培育,改善其绒产量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疆南绒山羊次级毛囊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皮肤组织中环状RNA(circRNA)进行分析,筛选出不同比较组的差异表达circRNA(DE circRNA),对其宿主基因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及蛋白互作(PPI)分析,并联合前期转录组数据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结果】在9个疆南绒山羊皮肤组织中共鉴定到2 482个circRNAs。其中包含138个DE circRNAs,退行期和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休止期和生长期比较组中分别存在54、74、65个DE circRNAs。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揭示,DE circRNA宿主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整合素介导信号通路、细胞整合素复合物等功能通路,以及一些与毛囊生理过程有关的信号通路,如MAPK、TGF-beta、Hedgehog等。结合PPI网络推测14个circRNAs可能参与调控疆南绒山羊皮肤次级毛囊生长发育。通过6个DE circRNAs、20个DE miRNAs、3个DE mRNAs和2个DE lncRNAs构建了疆南绒山羊ceRNA网络。【结论】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与疆南绒山羊次级毛囊周期发育相关的关键circRNAs,包括novel-gene5238-2、novel-gene7855-1、novel-gene4455-1等。研究结果为circRNA在绒山羊次级毛囊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特性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疆南绒山羊育种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疆南绒山羊 转录组测序 环状RNA(circRNA) 次级毛囊周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棘球蚴(包虫)病160年控制失败和成功经验教训及我国的控制对策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853年明确棘球绦虫循环史后,冰岛于1863年率先启动针对切断病原循环链的控制措施,十多个国家/地区随之也先后实施了控制计划,在至今的160余年期间,即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包括冰岛、新西兰、乌拉圭、英国威尔士、肯尼亚图尔卡纳和意大利撒丁岛实施细粒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引起)的防控措施实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重点总结宣教、犬驱虫、病畜屠宰管制等措施对棘球蚴病控制的作用。因多房棘球蚴病(由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引起)尚没有很成功的控制经验,但根据多房棘球绦虫在犬体内寄生30 d排卵及幼虫寄生在啮齿类动物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对多房棘球蚴病高发地区的犬采取每月驱虫1次可以作为控制该病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 棘球蚴病 防控策略 驱虫 案例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对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发育的影响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egM9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性成熟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利用重组pET30a-EgM9蛋白高免血清对细粒棘球绦虫进行体外干预试验,观察干预后虫体的发育情况。在体外培养模型中,用pET30a-EgM9蛋白高免兔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30 d的虫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虫体蛋白的免疫反应性,RT-qPCR分析虫体中EgM9基因的表达水平。显微观察表明经高免血清干预后虫体明显向成囊方向发育。Western blot直接法表明高免兔血清可以与虫体蛋白形成复合物,间接法证明EgM9多克隆鼠血清未与上述复合物发生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RT-qPCR验证EgM9高免兔血清可刺激虫体中的EgM9基因的表达。说明通过高免血清体外干预,可促进EgM9在基因和转录水平上的表达,为筛选细粒棘球绦虫终末宿主疫苗候选基因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体外培养 体外干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粪菌移植治疗犊牛无特异病原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的疗效及其肠道菌群变化

畜牧兽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比较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治疗犊牛无特异病原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的疗效和肠道菌群变化。选择8头健康新生犊牛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 H),再选择具有临床腹泻症状的新生犊牛24头,经腹泻相关病原检测,16头无腹泻相关病原感染的腹泻犊牛分为无特异病原腹泻组(Diarrhea, D),8头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coli,STEC)的腹泻犊牛作为STEC腹泻组(STEC-Diarrhea, SD)。各组犊牛平均日龄为(14.8±6.1)d。通过腹泻病原和腹泻症状筛查选择供体犊牛并制备粪菌液,口服粪菌液(每头250 mL,含40 g单一供体粪便)治疗腹泻犊牛,根据布里斯托粪便分型法(Bristol Stool Scale, BSS)评估治疗有效性。治疗后D组犊牛命名为无特异病原腹泻治疗组(FMT-D),SD组犊牛为STEC腹泻治疗组(FMT-SD)。记录治愈天数和日增重,测定犊牛生理常值、血常规、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采集各组犊牛直肠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显示,经FMT治疗,D组和SD组犊牛的布里斯托粪便分型分别从6~7型极显著下降为4~5型(P<0.000 1),下降后的分型值与H组无差异(P>0.05)。FMT-D组和FMT-SD组的平均治愈天数(4.9和4.4)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50 d, FMT-D组的犊牛日增重与H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FMT-SD组的日增重显著低于H组(P<0.05)。D组和SD组犊牛血液IL-1β、IL-6和IL-10浓度极显著高于H组(P<0.01),经FMT治疗后均下降至H组水平。D组和SD组犊牛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极显著低于H组(P<0.001),且D组IL-22显著低于H组(P<0.05),经FMT治疗后均上升,与H组水平无差异(P>0.05)。D组和SD组犊牛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低于H组(P<0.05),经FMT治疗后上升至H组水平。D组和SD组犊牛肠道菌群结构β多样性与H组差异极显著(P<0.001),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H组(P<0.001),志贺菌属、Tyzzerella和栖粪杆菌属、[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丁酸球菌属和柯林斯氏菌属、梭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H组(P<0.05),经过FMT治疗,上述菌门和菌属相对丰度均下降至H组水平。而D组和SD组犊牛的Muribaculaceae、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鼠肠单胞菌属、Clostridia_UCG_014、Subdoligranulum和布雷兹纳克氏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H组(P<0.01)。经过FMT治疗,上述菌属的相对丰度均上升且与H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FMT对无特异病原性腹泻和细菌性的犊牛腹泻均有显著治疗效果。FMT治疗显著降低了腹泻犊牛肠道菌群中具有致病性菌属的相对丰度,同时增加了潜在益生菌属的相对丰度,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趋向健康,犊牛免疫功能显著增强。FMT治疗可能对犊牛的增重和生长产生长期有益影响。但FMT对这两种腹泻犊牛肠道菌群的恢复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犊牛 腹泻 粪菌移植 效果评价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毛羊育种目标性状的相关关系及差异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周岁母羊各育种目标性状间的相关及差异性,分析各性状间的遗传规律,为提高新疆细毛羊的育种进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测量并整理共计 1 546只周岁母羊(苏博美利奴羊497 只,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1 049 只)的个体鉴定记录和剪毛记录,测定平均纤维直径、纤维直径标准差和纤维直径变异系数.利用SPSS 25.0 软件,对毛用性状(平均纤维直径、纤维直径标准差、纤维直径变异系数、毛长、剪毛量)、繁殖性状(出生类型)以及生长性状(体格评分、鉴定时体重)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各性状间相关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类型间的差异.[结果]苏博美利奴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出生类型与相关毛用性状(平均纤维直径、纤维直径标准差、纤维直径变异系数和毛长)以及生长性状(体格评分和鉴定时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苏博美利奴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两品种间鉴定时体重均与平均纤维直径、毛长以及剪毛量等毛用性状呈极显著相关(P<0.01),各毛用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苏博美利奴羊在毛用性状(平均纤维直径和纤维直径标准差)和生长性状(鉴定时体重)均优于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平均纤维直径的范围在16.86~19.01 μm,属优质超细型细毛羊.

关键词: 苏博美利奴羊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 育种目标性状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舌病新疆分离株VP7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分析及一步法RT-PCR方法的建立

新疆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蓝舌病新疆分离株编码VP7蛋白S7基因保守序列,建立蓝舌病新疆分离株一步法RT-PCR方法,为新疆BT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获得新疆分离株S7基因序列,登陆GenBank对序列进行同源性Blast比对,用软件MEGA 5.0分析序列差异,根据蓝舌病新疆分离株编码VP7蛋白S7基因保守序列,运用软件Oligo6.0设计引物,对蓝舌病新疆分离株S7基因进行RT-PCR扩增,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蓝舌病中国新疆分离株编码VP7蛋白S7基因序列与哈尔滨报道BTV分离株S7基因片段相似度较高为89.64%,与中国云南报道BTV-29型分离株、蒙古国BTV分离株S7基因片段相似度分别为87.49%和87.39%;与德国BTV分离株S7基因片段相似度为80.70%,其余均无同源性序列。中国新疆分离株S7基因片段序列与4条同源序列间存在26处核苷酸差异,9处氨基酸差异。【结论】建立的蓝舌病中国新疆分离株S7基因片段一步法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仅BTV中国新疆分离株扩增获得目的条带,该方法的敏感性为4.0×103 copies/mL。

关键词: 蓝舌病 VP7蛋白 RT-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萨克羊屠宰性能与体尺性状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哈萨克羊是优良地方品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发展壮大哈萨克羊的产业规模,对农民增收以及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对哈萨克羊的种质资源研究,本试验选取26只11月龄的健康哈萨克羊(母羊13只、公羊13只)进行屠宰性能与生产性能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哈萨克羊公羊的活重、胴体重、净肉重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羊母羊,屠宰性能和体尺性状各指标接近12月龄哈萨克羊标准。哈萨克羊的活重与胴体重、净肉重、胸围、尾长的回归模型公式分别为y_胴=0.685x–6.513、y_净=0.430x–2.681、y_胸=0.597x+58.699、y_尾=0.640x+5.255。11月龄哈萨克羊的屠宰性能符合正常发展水平,研究结果可作为哈萨克羊屠宰性能与生产性能的参考。

关键词: 哈萨克羊 屠宰性能 生产性能 相关性分析 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卫星标记技术在绵羊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丰富的绵羊品种是我国宝贵的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不到位是造成品种资源数量下降以及绵羊生产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充分保护和利用绵羊资源、提高生产性能,利用分子技术开展绵羊遗传育种研究已成为主流。微卫星标记技术是一种普遍应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虽在自动化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具有信息量大、分布广、多态性高、成本低等优势,在畜禽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卫星标记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的作用机制、特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筛选及检测分析方法等,重点综述了微卫星标记技术在绵羊遗传多样性评估、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图谱构建、亲权鉴定、杂种优势推测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更好地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开展绵羊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绵羊 遗传育种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定植与肠道酶系建立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瘤胃是反刍动物重要的消化器官,瘤胃微生物可以将饲粮降解为宿主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与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肠道酶是帮助宿主消化的关键因子,酶种类和活性的高低影响着动物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自身的生长发育.调节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和肠道酶系表达,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改善动物健康状况是目前普遍的研究方向.幼龄反刍动物胃肠道发育不完全,菌群和酶系结构并不完善,在幼龄反刍动物微生物群落稳定之前,早期调控其瘤胃微生物群落和肠道酶系可以更加长期、有效地改善幼畜胃肠道环境发育,促进反刍动物生长发育.本文概括了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定植与酶系建立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幼龄反刍动物 瘤胃 肠道 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