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压缩型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的研究
《中国饲料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压缩型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3个不同水平的精粗饲料比5∶5、4∶6、3∶7,粗饲料选用玉米秸秆和苜蓿干草,两者比例分别为1∶2、1∶1、2∶1,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按照压缩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压缩型TMR颗粒饲料,比较不同水平下,精粗比对压缩型TMR颗粒饲料感官性质、含粉率、粉化率、硬度、容重、密度、长度和直径等物理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降低,粗饲料比例的增加,压缩型TMR颗粒饲料的感官品质下降,颗粒含粉率和粉化率显著增加(P <0.05),硬度显著降低(P <0.05),容重和密度显著降低(P <0.05),颗粒长度显著增加(P <0.05),对颗粒直径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粗饲料组成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比对饲料成型品质影响不显著(P> 0.05);不同精粗比与粗饲料组成的交互作用对颗粒含容重和密度有显著影响(P <0.05)。
关键词: 压缩型TMR颗粒饲料 感官性质 物理指标


2014-2019年新疆喀什地区牛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奶牛 》 2021
摘要:为掌握新疆喀什地区牛包虫病流行情况和为包虫病净化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2014-2019年,采用屠宰场抽检的方法,对喀什地区牛包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喀什地区12个县(市)抽检的5 400头牛中,共发现肝脏感染406例,感染率为7.52%;共发现肺脏感染167例,感染率为3.09%。肝脏感染率较高的县(市)依次为莎车县(13.33%)、疏勒县(12.22%)、塔县(11.33%)。肺脏感染率较高的县(市)依次为莎车县(5.11%)、英吉沙县(4.22%)、疏勒县(4.00%)、喀什市(3.56%)和巴楚县(3.11%)。肝脏感染率最高的年份为2015年,最低的年份为2019年;从2015至2019年肺脏感染率逐年降低。12个县(市)中,疏勒县、塔县和莎车县牛肝脏包虫病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县(市)(P<0.05),莎车县牛肺脏包虫病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县(市)(P<0.05)。以上结果表明包虫病在新疆西部落后地区仍呈高度暴发状态。


羊尾脂的研究及利用现状
《草食家畜 》 2021
摘要:我国是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羊的养殖数量和产肉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尾脂肪型羊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尾脂作为屠宰过程的重要副产物,随着屠宰加工量的增大,羊尾脂出现大量囤积和浪费。脂尾型绵羊尾部较高的脂肪沉积是经过长期的适应性选择形成的。脂尾型绵羊尾部较高的脂肪沉积能力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逆性,但过多的尾脂沉积已不符合当今市场的需要。为满足食用价值和应对市场需求下降,利用尾脂功能基因与生产性能性状相关性来指导育种改良,从而降低尾脂的生产总量并提高其质量。其次加大尾脂开发利用,研发羊油优质日化产品、食品及羊油药物制剂。相信尾脂的进一步研究及产品研发,必将为畜牧产品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断奶前后非特异病原性腹泻羔羊生长生理及肠道菌群差异性比较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羔羊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营养改变、环境应激等多因素互作所致的新生和断奶时期危害羔羊生长的临床常见病之一.对断奶前后腹泻羔羊的生长生理与肠道菌群变化与其同期健康羔羊进行比较.为不同生长阶段羔羊腹泻的针对性防治研究奠定科学基础.[方法]在对羔羊腹泻进行临床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择断奶前(31—45日龄)健康和腹泻羔羊各10只、断奶后(60—75日龄)健康和腹泻羔羊各10只分成4组进行生长生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相关炎性因子指标测定.采集直肠粪样,用16S rRNA测序进行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比较分析.[结果](1)断奶前健康与腹泻羔羊体重差异不显著.而断奶后腹泻羔羊体重极显著低于健康羔羊(P<0.01),且腹泻羔羊的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也均显著低于健康羔羊(P<0.05).(2)断奶前腹泻羔羊总蛋白、球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显著低于健康羔羊(P<0.05).断奶后腹泻羔羊白细胞总数极显著高于健康羔羊(P<0.01),尿素氮、肌酐、磷、血糖和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健康羔羊(P<0.05),炎性因子IL-4、IL-6、IL-8显著高于健康羔羊.(3)断奶后健康羔羊与腹泻羔羊肠道菌群共有OTUs占比较断奶前上升近一倍.断奶前腹泻羔羊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健康与腹泻羔羊的肠道菌群PCoA分布差异显著(Weighted UniFrac Adonis和Anosim检验水平,P<0.05),而断奶后组间差异不显著.门水平:与其同期健康羔羊相比,断奶前腹泻羔羊梭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疣微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断奶后,腹泻羔羊黏胶球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属水平:与其同期健康羔羊相比,断奶前腹泻羔羊梭杆菌属和梭菌属显著升高(P<0.05),而艾克曼菌属、脱硫弧菌属和丁酸弧菌属显著下降(P<0.05).断奶后,腹泻羔羊瘤胃球菌属显著下降(P<0.05),而脱硫弧菌属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断奶前腹泻羔羊主要发生蛋白质和血脂降低;而断奶后腹泻羔羊的生理变化以尿素氮、肌酐和血糖等指标的下降为特点.断奶前腹泻羔羊肠道菌群失调变化明显;而断奶后腹泻羔羊炎症反应等变化明显.这些差异可能与断奶所引起的日粮组成结构和环境因素改变密切相关.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生物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粮食和饲料中污染严重,主要是T-2毒素和脱氧雪腐镰刀烯醇(DON)等,其毒性作用强,对人和动物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脱毒方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生物脱毒。很多微生物被证实能够降解霉菌毒素,包括细菌、真菌和酵母菌,可将毒素降解成低毒或无毒的产物。论文以生物脱毒为出发点,从细菌、真菌和酵母菌三个角度概述了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T-2毒素和DON的脱毒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开发并挖掘更加安全高效的生物脱毒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霉菌毒素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T-2毒素 DON 生物脱毒 微生物


绵羊副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离与分子分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绵羊副结核病的病原学特征,本研究对PCR检测阳性的绵羊肠系膜淋巴结样品开展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株进行形态观察,结果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样品经培养后出现乳白色菌落;对分离菌株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后确定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PCR扩增该菌IS900基因与亚型分型片段,结果显示,IS900基因及亚型分型检测为Ⅱ型(牛型)副结核分枝杆菌(MAP);多位点短重复序列(MLSSR)和分枝杆菌散在分布重复单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IRU-VNTR)分子分型结果显示,MLSSR和MIRU-VNTR分子分型数字代码分别为7+555555555和32632129。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的MAP是一种未曾报道的新基因型菌株,为首次在我国分离的绵羊源II型MAP。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绵羊MAP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 副结核分枝杆菌 分离鉴定 亚型鉴定 分子分型 绵羊


FGF5基因编辑细毛羊的健康状况评估
《草食家畜 》 2021
摘要:动物的健康状况是转基因动物生物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是评估其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课题组前期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一批成纤维生长因子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5,FGF5)基因功能缺失的中国美利奴细毛羊。为了评估FGF5基因编辑细毛羊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安全性,本试验对FGF5基因编辑细毛羊与野生型对照羊群体的生长发育性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1)FGF5基因编辑羔羊的0、2、4、6、8月龄的体重、体高、胸围、斜体长与同龄野生型细毛羊无显著差异(P>0.05);(2)不论是羔羊时期还是成年时期,FGF5基因编辑羊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15项血常规指标和肾功能、肝功能、醣类代谢、电解质等10项血清生化指标与野生型对照羊相比,二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3)利用16S rDNA微生物群落测序技术分析FGF5基因编辑羊与野生型对照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在门水平分布中拥有共享优势菌比例达96.2%;α多样性指数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基因编辑羊与野生型对照羊的PCA图均可以看到明显的聚类;LEfSe分析显示,基因编辑羊有2个生物标记,野生型对照羊有2个生物标记,均为反刍动物肠道内常见菌群。研究表明,FGF5基因功能的缺失未对细毛羊的自身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研究结果为FGF5基因编辑细毛羊生物安全评价奠定了基础。


新疆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形态及生长特性分析
《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新疆不同区域野生老芒麦(Elymus20sibiricus)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及生态适应性,本研究在新疆呼图壁试验区,以14份老芒麦为材料,跟踪其株高动态变化,分析生长速率与试验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统计2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并对27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和伊犁地区老芒麦的生态幅宽、可塑性强,而阿勒泰和博乐地区种质生态幅相对较窄;按照株高动态变化将14份种质归为早、中、晚期3种生长类型;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较大的是蜡熟期旗叶至穗基部长度和穗轴第1节间长;聚类分析将14份种质划分成5组,第1组和第3组具有生殖枝长、草层高、叶片长且宽、小穗数多等优良特性。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9.16%,其中第1主成分与种子产量的关系密切,第2主成分与牧草产量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野生老芒麦的驯化栽培与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新疆地方绵羊品种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全面了解新疆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为后期选种、保种和种质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新疆13个地方绵羊品种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cytb)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除和田羊外,其余12个品种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中性检验显示和田羊经历过种群扩张;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显示和田羊与策勒黑羊遗传距离最近,与巴尔楚克羊遗传距离最远,其它品种与巴尔楚克羊的遗传距离均较远;单倍型网络图分析显示,13个地方品种分为3个分支;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群体内变异占91.33%,群体间变异占8.67%,品种间分化不明显。【结论】新疆13个地方绵羊品种有3个母系起源,其亲缘关系与育成史和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和田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加强遗传资源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