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HACCP在牛羊肉加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食品工程 》 2021
摘要:对牛羊肉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源变化情况及控制要素进行研究,明确一系列检测控制要素,并通过试验研究的方法,确定企业实施HACCP检测工作的具体计划。结果表明,HACCP在牛羊肉加工过程中有利于保障卫生质量。同时,在牛羊肉加工过程中,对相关的污染源实施追踪分析,能够明确环境检测的侧重点与关键控制要素,有利于逐步增强产品的加工质量,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正当权益。


母羊妊娠期的日常饲养管理重点
《中国畜禽种业 》 2021
摘要:母羊妊娠期的饲养管理对提高羔羊成活率、提高母羊繁殖力、增加养羊场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母羊妊娠期分前期和后期两个关键时期,在前期胚胎发育速度缓慢,需要按照空怀期的饲养方式和饲料营养来饲喂母羊,随着怀孕时间的增加,逐渐提高饲喂量,以满足胚胎生长发育的需要.由于每个阶段母羊的生理特点不同,应根据妊娠母羊不同的生理需求制定不同的饲喂管理措施.
关键词: 妊娠;母羊;日常;饲养管理


新疆褐牛瘦素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与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Leptin基因多态性与新疆褐牛肉品质的相关性,旨在寻找与新疆褐牛肉品质性状相关分子标记,为新疆褐牛的选育提供分子遗传学理论依据。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新疆褐牛Leptin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并分析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eptin基因第2外显子E2JW位点存在AA、AT和TT 3种基因型,处于中度多态,E2FB位点有CT和TT2种基因型,处于低度多态,均为Hardy-Weinberg非平衡状态。相关分析表明:Leptin基因第2外显子E2JW位点与肌纤维直径呈正相关,且相关关系极显著(r=0.435),与胱氨酸含量正相关,且相关关系显著(r=0.410),与蛋氨酸含量呈弱负相关趋势(r=-0.308)。E2FB位点与硬脂酸含量呈正相关趋势(r=0.425)。结果提示E2JW位点有可能成为影响新疆褐牛肉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位点。
关键词: 新疆褐牛 Leptin基因 外显子2 多态性 肉品质性状


萨福克羊血清激素与超数排卵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畜牧与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分析血清激素含量与超排效果的相关性.试验采集了60只萨福克供体母羊超排前1d的外周血,应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促卯泡激素、促黄体激素和抗缪勒管激素,分析其与超排效果(包括黄体数、回收胚胎数、可用胚胎数、可用胚率)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和抗缪勒管激素含量的均值分别为(17.91±2.62) U/L、(1.47±0.63) ng/L、(8.13-±0.93) ng/mL,与黄体数、回收胚胎数、可用胚胎数均呈正相关关系.3种激素对回收胚胎数的最优回归模型为Y=-50.041 +5.732X1+1.030X2-3.110X3.试验为利用血清激素水平预测回收胚胎数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改善超排效果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超数排卯;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抗缪勒管激素;相关性分析;回归模型


母驴发情期卵泡发育规律及激素诱导排卵的效果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摘要:为了探究母驴发情期优势卵泡发育的规律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对母驴诱导排卵效果及受胎率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母驴45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A组和试验B组,每组各15头,用B超观察发情母驴卵泡的发育情况,当试验A组、试验B组卵泡直径大于30 mm时,分别注射hCG2000 IU、GnRH100μg,对两种激素诱导排卵的效果及受胎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驴出现发情表现时,卵泡平均直径为(30.53±4.06)mm,发情期间卵泡平均每天生长速度为(4.07±0.95)mm,排卵前24 h直径达到(39.20±1.86)mm;激素处理后24 h,对照组和试验A组、试验B组排卵率分别为0%、30.0%、26.6%.处理后48 h,试验A组、试验B组排卵率分别达到93.3%、100%,而对照组为33.3%.3组受胎率依次为试验B组(86.6%)>试验A组(60.0%)>对照组(40.0%).说明GnRH(100μg)和hCG(2000 IU)对驴的诱导排卵均有良好的效果,GnRH提高受胎率的效果优于hCG.
关键词: 驴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诱导排卵 受胎率


动物抗冷应激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简述冷应激对动物生理机能的影响,归纳整理常见抗冷应激添加剂的应用,为全面理解冷应激状态下动物生理和营养代谢功能的变化提供依据,为冷应激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冷应激;抗冷应激添加剂;生理机能


绵羊PDGFD基因克隆及其在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
《中国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获得绵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sequence, CDS)全长序列,并了解其在体内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以阿勒泰母羊和中国美利奴母羊为研究对象,克隆获得了PDGFD基因CDS区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DGFD基因在2个品种羊沉积在尾部、肠系膜、背部和肾脏周围4个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绵羊PDGFD基因CDS区序列长度为1 113 bp,编码370个氨基酸;PDGFD基因CDS区序列及其编码序列与山羊的相似性最高,其次是牛、猪、马、人,与鼠的相似性最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与其一致;预测PDGFD蛋白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且无跨膜区,存在信号肽序列,属于分泌型蛋白;PDGFD蛋白含有1个糖基化位点、1个CUB结构域和1个PDGF结构域,PDGFD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延伸链、无规则卷曲构成,三级结构与结构域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DGFD基因在阿勒泰羊4个脂肪组织的表达量均高于中国美利奴羊,其中阿勒泰羊尾脂和背部脂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国美利奴羊(P<0.05)。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DGFD基因在绵羊脂肪沉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