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毛绒遗传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畜牧业环境 》 2020
摘要:中国是世界范围内绒山羊养殖大国,拥有世界60%以上的绒山羊。而新疆地区养殖的绒山羊所产的毛绒的细度在国内更是独显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国内没有把细度作为收购的依据,造成新疆本地的绒毛细度,整体向中等细度聚拢,以往超好的细度优势正逐渐丧失。造成遗传的细度优势逐渐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做好新疆毛绒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是迫在眉睫。本文围绕毛绒遗传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分析新疆毛绒的遗传性状。在此基础上,介绍毛绒遗传资源保护措施——政府发挥宏观引导,做好细绒种质资源的保护;根据绒毛细度划分保护等级,根据保护等级加大补贴力度;利用好冻精、冻胚技术,为保护好遗传资源另辟路径;积极组建动物基因组文库,更好保存那些独特的遗传资源;健全完善优绒优价的价格机制,加快羊绒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紧密结合。分析毛绒遗传资源的创新利用——建立毛绒遗传资源信息平台,为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信息支持;做好细毛绒品种选育,大大提高其生产性能;加强培育羊种的养殖管理,激发培育新品种的生产潜能;积极推广杂交改良计划,极大限度扩大细绒山羊的覆盖面,做好毛绒遗传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为新疆毛绒的细度优势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借鉴。


饲粮中不同水平棉秆对泌乳期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水平棉秆饲粮对泌乳期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20只试验羊分为6组,每组20只.对照1组(CK1)饲粮中不含棉源饲料、对照2组(CK2)含棉籽粕不含棉秆.在CK2组基础上,试验组饲粮分别添加20%(A组)、30%(B组)、40%(C组)和50%(D组)棉秆.结果表明:(1)泌乳期第7、60天,母羊各血清生化指标CK1组与CK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血清尿素氮含量随饲粮中棉秆水平增加而显著下降(P <0.05).(2)泌乳期第7天,C、D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分别比CK1组下降45.39%和38.43%(P <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3)泌乳期第60天,D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比CK1组下降47.31%(P <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棉籽粕替代饲粮中豆粕,以及在棉籽粕型饲粮中添加一定比例棉秆,对泌乳期母羊血清生化指标无影响.当以棉籽粕和棉秆分别替代饲粮中豆粕、玉米秸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会降低血清尿素氮的水平.


非遗传因素对新吉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非遗传因素对新吉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本文运用SAS9.2软件GLM程序分析非遗传因素对新疆塔城地区新吉细毛羊9个周岁鉴定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出生年份对体型评分、毛长、密度评分、细度支数、细度匀度评分、弯曲评分、油汗评分、总评分有极显著影响,对头毛评分没有显著影响;群别对头毛评分、体型评分、毛长、密度评分、细度支数、细度匀度评分、弯曲评分、油汗评分、总评分均有极显著影响;性别对头毛评分、体型评分、毛长、密度评分、细度支数、细度匀度评分、弯曲评分、总评分有极显著影响,对油汗评分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出生年份、群别及性别对新吉细毛羊的主要经济性状存在显著影响,因此在遗传参数估计中应综合考虑这3个因素.本研究为估计细毛羊遗传参数和育种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青海紫牦牛绒2009-2016年绒品质分析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青海紫牦牛绒的品质,本研究对2009-2016年共60份紫牦牛绒绒包样品进行纤维直径、长度、短绒率、含粗率等指标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紫牦牛绒绒包样品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9.74μm,平均长度为28.36 mm,短绒率为14.84%,含粗率为4.89%,回潮率为20.21%;且纤维直径与绒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含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短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牦牛绒选育中,既要减小牦牛绒细度,还要兼顾其他性状,以平衡育种改善牦牛绒品质.


牛羊疥癣病临床诊断与治疗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 2020
摘要:牛羊疥癣病也称作癞子病,是一种寄生性疾病.宿主为牛或羊,且多寄生在体表,寄生虫多为螨寄虫,为疥螨科或癣螨科.因此,研究鉴别不同的牛羊疥癣病及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诊断及治疗方式,能提高畜牧业的发展及经济进步.该文主要论述牛羊疥癣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


运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毛用性状及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
《畜牧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近年来遗传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探讨毛用性状与繁殖性状的遗传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性状的遗传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收集额敏县聚鑫细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1985-2018年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共计9428只羊毛生产记录和1987-2018共计5887只年繁殖记录,运用BL U PF90软件结合Gibbs抽样方法,利用单性状模型对中国美利奴(新疆型)毛用性状(细度支数、等级、总评分、毛长、污毛重和鉴定时体重)和繁殖性状(配种次数、妊娠天数、胎产羔数和总产羔数)进行方差组分和遗传力估计,利用双性状模型分析毛用性状与繁殖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结果显示,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毛用性状细度支数、等级、总评分、毛长、污毛重、鉴定时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471±0.020、0.088±0.030、0.114±0.018、0.426±0.025、0.328±0.041、0.317±0.046;繁殖性状配种次数、妊娠天数、胎产羔数及总产羔数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056±0.009、0.022±0.010、0.120±0.018、0.163±0.016;毛用性状与胎产羔数、总产羔数之间的遗传相关范围为-0.031~0.286,鉴定时体重与胎产羔数(0.286)、总产羔数(0.204)遗传相关最高,细度支数与胎产羔数(-0.143)、总产羔数(-0.048)呈负的遗传相关;毛用性状与胎产羔数、总产羔数之间的表型相关范围为-0.210~0.216,毛长与总产羔数(0.216)表型相关最高,细度支数与胎产羔数(-0.137)、总产羔数(-0.210)呈显著负表型相关.本研究结果发现,毛用性状与繁殖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一结果可为今后制定中国美利奴羊育种规划提供数据基础,为选育优质高产、繁殖性能好的细毛羊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细毛羊产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 毛用性状 繁殖性状 遗传参数 贝叶斯


新疆褐牛不同部位牛肉在成熟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新疆褐牛不同肌纤维类型组成的不同部位牛肉在成熟中品质变化,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冈上肌(SU)、冈下肌(IF)、臂三头肌(TB)、腰大肌(PM)、背最长肌(LD)、半腱肌(ST)、半膜肌(SM)和股二头肌(BF)八个部位肉,测定并分析成熟过程中(1、6和12 h以及1、3、7和14 d)的品质指标(色差、质构特性指标、剪切力、压力失水率、蒸煮损失、pH)变化。结果表明,该品种牛半腱肌具有最高的L~*值,腰大肌具有最高的a~*值。八个部位肉的硬度和弹性均随着成熟时间先增加后降低,且腰大肌的硬度低于其他部位。八个部位肉的剪切力随着成熟时间先增加后降低,腰大肌剪切力低于其他部位肉。股二头肌的剪切力变化率最大,半腱肌的剪切力变化率低于其他部位肉。腰大肌系水力较差,半膜肌的系水力较好。八个部位肉宰后成熟过程中蒸煮损失总体均呈增加的趋势。八个部位肉的pH的变化均是先降低后增加。本文为新疆褐牛精细成熟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奶牛副结核病流行牛场的处置方案分析
《中国奶牛 》 2020
摘要:为协助新疆某副结核病严重流行的奶牛场抑制该病的流行,2014-2015年间采用副结核分枝杆菌(MAP)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该牛场的965头牛进行了4次血清抗体检测,并通过淘汰部分阳性牛控制该病的流行。结果显示,在两年内累计检测出297头阳性牛,检出率为30.78%(297/965)。首次检测发现104头阳性牛,检出率为13.51%(104/770)。淘汰处理后,间隔3个月再次检出2.91%(19/652)的阳性牛,再次淘汰阳性牛后进行了两次监测,其中间隔11个月时检测阳性率为7.55%(41/543),间隔17个月时检出率为33.33%(171/513)。同时,检测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牛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在4~5岁检出率最高,而0.5~1和7~8岁牛中检出率较低。统计分析发现,在副结核病严重流行的奶牛场开展该病的控制或净化时,检测和主动淘汰的间隔期设置为3个月时的控制效果优于11个月和17个月(P<0.001)。虽本次处置未达到预期目标,但根据检测数据和处置措施效果,结合现有的研究数据,初步制订了牛群副结核病流行程度的划分标准和防控、净化方案。本研究将为牛副结核病的防控提供案例借鉴和防控方案。
关键词: 牛副结核病 副结核分枝杆菌 血清学检测 检验淘汰 处置方案


规模化养殖场犊牛腹泻致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中国畜禽种业 》 2020
摘要:犊牛腹泻是常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危害犊牛健康的最大疾病之一.为了降低规模养殖场腹泻犊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简要分析规模化养殖场犊牛腹泻的致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犊牛腹泻的防治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