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苜蓿品种田间杂草及害虫分布规律研究
《草食家畜 》 2020
摘要:本研究以国内外32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新疆呼图壁旱生牧草基地开展杂草及害虫对苜蓿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当年甘农5号干草产量最高为11 069.40 kg/hm~2,干草产量在10 000 kg/hm~2以上的还有冲击波、SR4030、阿迪娜、新牧4号、甘农9号、甘农3号、WL354HQ、中苜1号、北极熊。苗期和分枝期调查不同品种杂草及虫害发生情况,发现试验小区的杂草种类主要为狗尾草、龙葵、灰绿藜,害虫种类为斑蚜、豌豆芽、蓟马,产量靠前的品种试验小区杂草及虫害发生率都较低,且杂草对苜蓿产草量的影响要大于虫害。


利用基因组信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满足人们对畜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必须在加快畜禽产业发展的同时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提高畜禽遗传特性有望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以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分子育种技术迎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该技术可实现早期准确选择,从而大幅度缩短世代间隔,加快群体遗传进展,并显著降低育种成本。虽然在某些畜种中(如奶牛),基因组选择取得了成功,群体也获得较大遗传进展,但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亟需寻找能够进一步加快遗传进展的方法。研究表明,在SNP标记数据中加入目标性状的已知功能基因信息,可以提高基因组育种值预测的准确性,进而加快遗传进展。而挖掘更多基因组信息的同时,开发更优化的分析方法可以更有助于目标的实现。文章总结了主要畜禽物种的可用基因组数据,包括牛、绵羊、山羊、猪和鸡以及这些数据是如何有助于鉴定影响重要性状的遗传标记和基因,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


DNMTs基因在苏博美利奴羊皮肤毛囊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DNMT1、DNMT3a、DNMT3b基因在苏博美利奴羊皮肤毛囊不同发育时期中mRNA的表达规律,本研究选取2~3岁经产母羊,同期发情并使用同一种公羊精液进行配种,采集胚胎期65 d、85 d、105 d、135d和出生后7d、30d(分别记为G1、G2、G3、G4、G5、G6期)胎儿的皮肤组织,采用qRT-PCR检测皮肤组织中DNMTs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DNMT1在G1时期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G2、G3时期,显著高于G4、G5、G6时期;随着毛囊发育时期的变化,DNMT3a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NMT3b表达量持续下降.在相同时期DNMT1、DNMT3a、DNMT3b 3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表达量水平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获得了DNMTs基因在苏博美利奴羊毛囊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揭示甲基化对苏博美利奴羊毛囊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苏博美利奴羊 毛囊发育 DNMTs基因 相对表达量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分析核心研究
《兽医导刊 》 2020
摘要:奶牛养殖生产期间,奶牛乳腺炎属常见多发病,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甚大.尤其是隐性乳房炎,隐蔽性强、发病率高,属威胁世界乳业发展最严重的诱因之一.文章分析奶牛乳腺炎症状,概述危害,就发病机理、外致病因等做要点性概述,技术性要点以供参考和借鉴.


粪菌移植法治疗非特异病原性羔羊腹泻的效果初报
《畜牧兽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羔羊腹泻是一种常发生于新生和断奶阶段,且能够导致羔羊生长迟滞甚至死亡的消化道疾病.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 T)技术在反刍幼畜消化道疾病防治上鲜有研究.本研究采用FM T对腹泻羔羊进行治疗并与不同抗生素药物治疗进行对比,探索FM T对吮乳期羔羊腹泻的治疗效果.试验选择日龄(24±2)d、体重(6.12±1.01)kg、临床散发的具有典型腹泻症状的吮乳期羔羊60只(公母各半)以及健康羔羊10只(公母各半),分为健康对照组(HC)、腹泻对照组(SC)、粪菌移植治疗组(FMT)、庆大霉素治疗组(GM)、恩诺沙星治疗组(ENR)、庆大霉素+粪菌移植治疗组(GM+FM T)以及恩诺沙星+粪菌移植治疗组(ENR+FM T),测定腹泻羔羊腹泻治愈天数、日增重以及羔羊生理生化指标及相关炎性因子指标.结果表明:1)腹泻羔羊平均日增重、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比例和肌酐浓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羔羊(P<0.05),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炎性因子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与SC组相比,经过5种方法治疗,除GM+FMT组外,FMT、ENR、ENR+FMT和GM组均显著降低治愈天数(P<0.05).ENR组还显著提高腹泻羔羊日增重(P<0.05);3)与SC组相比,FMT治疗可显著提升腹泻羔羊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液淋巴细胞数量(P<0.05);4)经FMT、ENR和GM+FM T治疗后,各种炎性因子均显著下降到健康组羔羊水平.结果表明,FM T能够有效治愈羔羊腹泻症状,血液生理生化功能得到改善,抑制了炎性反应,显著降低腹泻率.FM T有望作为一种抗生素替代方法应用于羔羊腹泻防治实践.


饲草饲料引种、育种与丰产栽培技术
《湖北畜牧兽医 》 2020
摘要:牧草资源在新疆地区具有最大优势,依托地区牧草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转型,大有潜力可挖.结合实际分析饲草饲料引种育种发展趋势,以苜蓿栽培为例,简述了饲草丰产栽培技术,对更好促进地区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助益.


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研究进展
《草食家畜 》 2020
摘要: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近年来在内蒙古、陕西、辽宁和新疆等地进行了推广,该技术可以让绒山羊即使在非产绒季节也能生长羊绒,并且羊绒产量也不错,从而达到增产、增效和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的目的 .该文章对近年来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文献进行了研究,探讨光控增绒技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对今后进一步推广应用绒山羊光控增绒技术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饲粮中不同水平棉秆对母羊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水平棉秆对母羊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120只试验羊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对照1组(CK1组)饲粮中不含棉源饲料,对照2组(CK2组)含棉籽粕、不含棉秆。在CK2组饲粮基础上,试验组饲粮分别添加20%(A组)、30%(B组)、40%(C组)和50%(D组)棉秆。结果表明:1)随饲粮中棉秆水平的增加,生产母羊干物质采食量和断奶体重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总受胎率CK2组比CK1组高3.92个百分点,比B和D组分别低13.62和9.41个百分点。繁殖率CK2组比CK1组低10.79个百分点,B组比CK2、A、C和D组分别高52.01、80.11、67.89和27.89个百分点;窝产仔数CK1组比CK2组高0.11只,CK2组比A、C和D组分别高0.24、0.16和0.07只,比B组低0.08只;产羔率CK1组比CK2组高17.65个百分点,B组比CK2、A、C和D组分别高49.23、70.47、61.58和16.58个百分点。3)不同水平棉秆饲粮对羔羊初生重无显著影响(P>0.05)。三羔管围CK2组分别比B和D组极显著提高18.90%和24.29%(P<0.01)。本试验结果表明,棉秆可以作为生产母羊粗饲料来源,饲粮中添加20%~50%棉秆对母羊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及羔羊初生重和体尺无显著影响;饲粮中添加棉籽粕对羔羊初生体重和体尺无显著影响,但会降低窝产仔数及公羔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