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绵羊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粪链球菌混合感染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找出新疆某羊场羔羊陆续发病死亡的原因,试验解剖送检的6只羔羊,对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鉴定、16S rRNA PCR鉴定、测序比对分析,并用分离株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 表明:病原菌在BHI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情况良好,为灰色不透明小菌落和透明扁平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球菌.PCR扩增出的条带大小为1 470 bp,将病原菌16S rRNA序列提交至GenBank中,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链球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分离得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小鼠致病性强,10h内小鼠均死亡,小鼠对粪链球菌不敏感.分离得到的这2株菌对克林霉素都有耐药性;对硫酸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替米考星和乳酸环丙沙星均有敏感性.说明此次羔羊发病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粪链球菌混合感染引起,交替使用4种敏感药物对该地区养殖场发病羊进行治疗与预防可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 分离鉴定 混合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粪链球菌 药敏试验 绵羊 条件致病菌


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的生产、加工、消费与贸易
《草食家畜 》 2020
摘要: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的畜牧业大国,肉牛产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增进了解,促进交流,本篇基于FAO与相关组织公开数据就哈萨克斯坦牛业生产、消费与贸易概况等进行回顾,以期通过对哈萨克斯坦牛业的概括性阐述,为更好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羊驼毛品质性状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羊驼毛品质的差异,为羊驼选育及羊驼毛生产提供参考数据.采集新疆野生动物园、新疆阿勒泰、新疆阿克苏、山西、天津地区羊驼颌、颈、肩、侧、股、背、腹部位共636份毛样,进行平均纤维直径、毛丛长度、净毛率、单纤维强力、有髓毛含量、无髓毛含量等性状的测定,分析不同地区及不同部位毛品质性状的差异,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羊驼毛平均纤维直径、白度、亮度、原毛油脂含量、净毛率、毛丛自然长度、单纤维强力、断裂伸长百分比、有髓毛含量、无髓毛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取样部位羊驼毛纤维直径、原毛油脂含量、毛丛自然长度、单纤维强力、含杂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无髓毛含量和有髓毛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羊驼毛细度越细毛品质越优为准,结合单纤维强力、毛丛自然长度等性状,羊驼不同部位的毛纤维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背、侧、股、肩、颈、颌及腹部.在育种中可将提高无髓毛含量作为新疆羊驼毛细度的选育目标,将提高净毛率和单纤维强力作为山西、天津羊驼毛育种方向,同时可考虑提高羊驼颈、颌、腹部的无髓毛含量,以提高羊驼整体毛品质水平.


3种牛皮加热过程中食用品质变化规律及其胶原蛋白结构差异性
《肉类研究 》 2020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牛皮加热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差异性,以安格斯牛皮、牦牛皮和西门塔尔牛皮为研究材料,分别在80℃条件下加热10、20、30、40、50、60 min,分析加热熟化过程中牛皮食用品质的变化,并采用酸法提取胶原蛋白,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 表明:3种牛皮的食用品质有较大差异性,安格斯牛皮质量损失率与厚度损失率最低;从营养价值来看,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西门塔尔牛皮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损失率最低,安格斯牛皮的蛋白质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3种牛皮的质构变化趋势较为接近,峰值的大小和出现时间点均有所不同;Ⅰ型胶原蛋白的结构观察结果显示,3种牛皮均保持了原有的交错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安格斯牛皮的胶原蛋白纤维簇直径更宽,网状结构更明显,不易被破坏.


新麦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播量的关系
《草食家畜 》 2020
摘要:为了探索提高新麦草种子的最佳播种量,在呼图壁旱生牧草基地,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不同播种量对新麦草种子、 干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为0.50 kg/666.67 m2时,2014-2015年的种子产量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9.91 kg/666.67 m2和22.26 kg/666.67 m2,显著高于其他播量水平,且两年间的种子产量差距很大.新麦草收种后还可刈割利用两茬草,在播量0.75 kg/666.67 m2水平下,第一年干草总产值最高可达891.61 kg/666.67 m2,第二年的头茬干草产量也能达到231.23~300 kg/666.67 m2,具有一定的潜在经济效益.相关分析表明,播量与第一年种子亩产量和生殖枝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第一年种子亩产与生殖枝数呈显著正相关,播量越小,生殖枝数、小穗数越多,种子产量也越高.在呼图壁平原荒漠区建立新麦草种子田的最佳播种量为0.50 kg/666.67 m2.


乳样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靶向分离及其致临床型乳腺炎的风险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奶牛养殖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的分离效率,快速评估分离株致临床型乳腺炎的风险.[方法]使用葡萄球菌选择培养基结合CHROM SA显色培养基对乳样中的SA进行靶向分离,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建立定量测定分泌性溶血素评价SA毒力的方法.[结果]对采集的64份临床型乳腺炎、157份隐性乳腺炎和213份健康乳样进行SA分离,从中分别分离出27株、21株和17株SA菌;对应样本分离株中,溶血素分泌量≥1 500 VH50 U/mL(强毒力)的菌株分别为9株(33.3%)、1株(4.8%)和2株(11.8%)、溶血素分泌量在1 000~1 500 VH50 U/mL(中等毒力)的菌株1株(4.8%)、13株(61.9%)和4株(23.5%)、溶血素分泌量<1 000 VH50 U/mL(弱毒力)的2株(11.8%)、7株(33.3%)和11株(64.7%).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生与感染溶血素分泌量≥1000 VH50 U/mL(中、强毒力)菌株呈正相关(ρ=1,P=0.006 9),与感染溶血素分泌量<1 000 VH50 U/mL(弱毒力)菌株呈负相关(ρ=-1,P=0.10).[结论]靶向分离方法提高了SA分离效率,可真实反应奶牛养殖场中SA感染率;定量测定溶血素可用于SA毒力评价,根据中、强毒力菌株的感染情况可以初步预测临床型奶牛乳腺炎发生风险,配合临床药物敏感性试验有可能提高SA性临床型乳腺炎的治愈率,减少耐药株的扩散.
关键词: 奶牛 临床型乳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靶向分离 毒力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