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TLR2基因多态性与奶牛体细胞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分析Toll-样受体2在奶牛隐性乳房炎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同一牛场内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和新疆褐牛为研究对象,选取奶牛体细胞数小于20万和大于100万的个体各15头,对TLR2基因进行测序,然后对发现的多态位点进行PCR-RFLP检测,分析这些位点与体细胞评分(SCS)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了TLR2基因E+189、E+631和E+2260 3个SNP位点,其中E+631和E+2260位点为本试验首次发现。E+189、E+631和E+2260 3个SNP位点在2个品种内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3个位点在2个品种间的基因型分布差异都极显著(P<0.01)。分析每个SNP位点与SCS的相关性,显示TLR2E+189位点AA比BB和AB基因型个体的SCS高(P<0.05),AB与BB基因型个体的SCS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BB基因型个体的乳房炎发病率低。而TLR2E+631的SCS和TLR2E+189位点表现相似,但各个基因型个体间的SCS差异不显著(P>0.05)。E+2260位点AA基因型个体比AB的SCS低(P>0.05)。新疆褐牛的SCS低于荷斯坦牛(P<0.01),说明新疆褐牛乳房炎发病率比荷斯坦牛低。在发现的3个SNP位点中,E+189位点对奶牛的SCS有显著影响(P<0.05),TLR2基因SNP位点在2个品种内的分布差异可能是新疆褐牛比荷斯坦牛乳房炎发病率低的原因之一。


新疆褐牛POU1F1基因多态性分析及早期生长曲线比较
《西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Pituitary 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 1,POU1F1)基因是POU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对哺乳动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主要的调控作用。采集116份新疆褐牛血样,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的POUIFI基因第6外显子HinfI位点有多态性,新疆褐牛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等位基因A/B的频率分别为0.375/0.625。3种不同基因型间个体出生体质量及1~5月龄体质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BB基因型6月龄体质量与AA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应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新疆褐牛POU1F1基因3种基因型个体进行生长曲线拟合,所选生长曲线模型均可以较好地预测机体的生长发育情况,拟合优度(R2)均大于0.995。AA、AB、BB基因型3种生长曲线比较,BB基因型具有极限体质量大,生长速率快,拐点体质量及生长拐点月龄大等特点。
关键词: 新疆褐牛 POU1F1基因 PCR-RFLP 生长曲线


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后代在伊犁河谷放牧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对伊犁河谷美国瑞士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后代进行为期2年的跟踪观察,对其采食情况、生理常数、血液常数、生长情况、耐粗饲、耐热性能及发病情况进行观测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放牧条件下,杂交F1代、F2代平均初生重分别为35.84 kg和36.44 kg;6月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13.79 g和620.99 g,生长较好;12月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339.62 g和271.59 g,生长发育较差;呼吸、心率、体温常数、血液常数均在正常范围之内;F1代、F2代均鲜见发病。


新疆褐牛导入美国瑞士褐牛后代犊牛放牧补饲试验
《中国牛业科学 》 2011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褐牛导入杂交后代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生产性能与适应性。[方法]选择美新褐杂交F1代、F2代犊牛68头,并按品种类型、性别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为放牧补饲生产,对照组为天然放牧生产。[结果]表明:美新褐牛F1代、F2代犊牛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显著(P<0.05),试验组F1代较F2代公牛日增重提高10%,对照组F1代较F2代公牛日增重提高16.95%,试验组F1代较F2代母牛日增重提高10.39%,美新褐牛F1代犊牛在试验中期(7月15日~8月15日)的补饲效果最好,公、母犊牛补饲收益为3.1元/(头.日)与3.25元/(头.日),美新褐牛F2代犊牛在试验前期(6月15日~7月15日)的补饲效果最好,公、母犊牛的补饲日收益分别为3.3元/(头.日)与0.9元/(头.日)。[结论]建议:①牧区充分利用F1代的杂交优势开展生产,并在F2代的基础上适当的使用母本新疆褐牛公牛进行回交,提高放牧生产适应性;②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犊牛放牧补饲技术在伊犁河谷以6~8月应用效果最佳。


新疆褐牛POU1F1基因多态性分析
《草食家畜 》 2011
摘要: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1((Pituitary Specific Transcription Factor 1,POU1F1)基因是POU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对哺乳动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主要的调控作用。采集116头份新疆褐牛血样,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POU1F1基因第六外显子的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疆褐牛的POUIFI基因第六外显子HinfI位点有多态性,新疆褐牛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等位基因A/B的频率分别为0.375/0.625。3种不同基因型间个体出生体质量及1~5月龄体质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BB基因型6月龄体质量与AA基因型差异显著(P<0.05)。


肉牛早期断奶试验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1
摘要:[目的]旨在研究早期断奶技术对不同品种肉用犊牛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在草原牧区应用犊牛代乳料产品开展了不同品种犊牛的早期断奶工作,[结果]表明:安杂牛、新褐杂牛、荷斯坦牛三组间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安杂组增重成本8.25元/kg,新褐杂增重成本组9.27元/kg,荷斯坦组增重成本9.62元/kg,但安杂组的效益略好,荷斯坦组效益略差。在骨骼的生长发育上,从累计增长的效果来看,安杂牛同比相同阶段龄的新褐杂牛与荷斯坦牛,组间体直长与体斜长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本试验方案下,犊牛早期断奶成本低,效果好,安杂牛较新褐杂牛与荷斯坦牛相比,生长发育快,增重效果好,建议在牧区推广使用犊牛代乳料的犊牛早期断奶技术,提高对肉用品种犊牛的培育效果。


草原兼用型新疆褐牛肉用性能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草原放牧兼用型新疆褐牛不同年龄段的产肉性能。【方法】在昭苏县选择38头放牧新疆褐牛进行屠宰测定和分析,将这38头新疆褐牛按4岁以下、4~7岁7、岁以上3个不同年龄段分组,测定分析各组新疆褐牛主要屠宰性状指标。【结果】在放牧条件下,4~7岁组平均活重386.62 kg,屠宰率50.24%,净肉率41.73%,肉骨比4.94:1,其主要屠宰性能指标均显著优于4岁以下年龄段(P<0.05),与7岁以上组无显著差异(P>0.05),新疆褐牛4~7岁为适宜淘汰屠宰年龄段。【结论】根据测定,4岁以后可以挑选出来一部分乳用性能低的牛,育肥一段时期屠宰,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新疆褐牛放牧条件下体尺指标的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伊犁地区放牧新疆褐牛的体尺指标研究,揭示我区在新疆褐牛选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新疆褐牛的提纯复壮及新品系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伊犁地区昭苏、特克斯、新源县、乌孙褐牛繁育中心在放牧条件下的新疆褐牛1 000头为试验对象,进行体型外貌的线性评定及体尺指标测定。【结果】乌孙褐牛繁育中心的体尺指标均高于昭苏、特克斯、新源地区放牧新疆褐牛,说明乌孙褐牛繁育中心的新疆褐牛与昭苏、特克斯、新源地区相比肉用生产性能优势显著;通过对昭苏、特克斯、新源三个地区新疆褐牛的体尺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昭苏地区新疆褐牛管围最小(P<0.05),腰角宽最大;特克斯地区新疆褐牛的尻长,髋宽,坐骨宽最大(P<0.05)。【结论】昭苏地区新疆褐牛肉用性能较好,特克斯地区新疆褐牛乳用性能优势显著。


新疆褐牛与荷斯坦牛NF-κB基因表达与TOLL样受体4基因型的关系
《中国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核转录因子NF-κB与动物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细胞分化和凋亡等密切相关,而Toll样受体(TLR)通过对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抗原识别和信号转导,在NF-κB介导的炎症和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新疆褐牛和荷斯坦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和TLR4外显子3+2021位点(E3+2021)SNP基因型与隐性乳房炎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E3+2021 SNP位点3种不同基因型奶牛个体NF-κB信号通路上9个基因(NFκB1、NFκB2、RelA、c-Rel、RelB、IKKα、IKKβ、IKKγ和IκBα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在BB基因型中,NFκB1和IKK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新疆褐牛与荷斯坦牛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RelA、RelB、IKKβ、IKKγ和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AB基因型中,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在对新疆褐牛的研究中发现,RelB、IKKγ和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AB和BB两种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荷斯坦牛检测的9个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AB和BB两种基因型间差异均不显著。因此,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下游NFκB1、RelA、IKKβ、IKKγ和IκBα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品种间的变化,可能与新疆褐牛乳汁中体细胞数(SCS)显著低于荷斯坦牛相关。在新疆褐牛中,RelB、IKKγ和IκBα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可能是AA基因型SCS显著高于AB基因型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