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地区三个肉牛品种各部位肉品质比较研究
《食品与发酵科技 》 2019
摘要:为探究新疆地区不同肉牛品种牛肉品质的差异,测定了统一饲喂条件下的哈萨克牛,加系褐牛,新疆褐牛的肩肉、外脊、大黄瓜条的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及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新疆褐牛肩肉中脂肪含量、b*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牛(P<0.05),外脊的色度值、嫩度、硬度、咀嚼性、回复性均显著优于加系褐牛(P<0.05)。哈萨克牛大黄瓜条的色度值、嫩度均优于其它品种(P<0.05)。加系褐牛肩肉中肉豆蔻油酸(C14:1)、α-亚麻酸(C18:3n3)、二十碳三烯酸(C20:3n3)以及大瓜中的花生四烯酸(C20:4n6)均高于其它品种(P<0.05)。经综合评定,与其它两个品种相比新疆褐牛牛肉品质较为突出;且同品种不同部位肉间,外脊作为高档部位肉品质较为突出。


新疆伊犁地区新疆褐牛与哈萨克牛群体改良效果评价分析
《草食家畜 》 2019
摘要:为评价伊犁地区新疆褐牛和哈萨克牛现有群体选育效果,本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成年新疆褐牛、哈萨克牛成年母牛542头进行了群体体尺、体重等性状的调查,并对1.5~3岁的新疆褐牛、哈萨克牛公牛105头进行屠宰性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与哈萨克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新疆褐牛体长指数、管围指数、体躯指数与成年哈萨克牛差异极显著(P<0.01),成年新疆褐牛胸围指数与成年哈萨克牛差异显著(P<0.05),新疆褐牛公牛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改良前的哈萨克牛体型短小,培育后的新疆褐牛在体尺与体重指标、屠宰性状指标、体型与胸部结构发育均好于哈萨克牛。


新疆褐牛导入安格斯基因后生产性能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试验旨在探索安新杂交牛F1代的胴体及产肉性能。[方法]在舍饲条件下,对比测定了新疆褐牛与含有50%安格斯牛血的新疆褐牛公牛在30月龄体尺体重与胴体质量指标,并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新疆褐牛导入50%安格斯牛基因后,安新F1代杂交牛与新疆褐牛十字部高增幅-5.22%、尻长增幅-7.29%、腰角宽增幅-4.75%、髋宽增幅-6.81%;安新F1代杂交牛产肉性能增幅3.08%,腰部肉厚增幅57.43%。[结论]安新F1代杂交牛在产肉率、高档肉等商品肉牛生产上有明显优势,但在品种改良呈现劣势,提示我们要根据生产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品种改良或杂交优势利用。


新疆褐牛产肉性能·胴体质量及分割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目的]分析新疆褐牛屠宰性状的主成分。[方法]对伊犁天西养殖公司提供的33头、32~34月龄育肥新疆褐牛阉牛的产肉性能及牛肉质量进行测定;同时对胴体分割性状、优质切块做主成分分析。[结果]经测定新疆褐牛屠宰率达59.45%,胴体重、屠宰率均高,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上脑、外脊、眼肉3块高档肉与活体重、胴体重呈强度正相关,胴体分割性状的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24%。[结论]从特征根与贡献率来看,第1主成分反映了新疆褐牛牛体发育情况,参考第1主成分来指导生产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疆褐牛 产肉性能 胴体质量 分割性状 主成分分析


基因多态性与超声波活体测定相结合对肉牛主要肉质性状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采用PCR-SSCP与超声波活体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Leptin基因外显子ⅡE2JW的SNP位点与宰前/宰后新疆褐牛背膘厚度、眼肌面积、脂肪含量、眼肌高度的部分肉质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外显子ⅡE2JW位点的PIC处于中度多态(0.25
关键词: 新疆褐牛 Leptin基因 外显子ⅡE2JW位点 遗传多态性 超声波 肉质性状


新疆褐牛Leptin基因外显子Ⅱ E2JW多态性与体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家畜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新疆褐牛Leptin基因与体尺的相关性,以42头成年健康的新疆褐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Leptin基因外显子II E2JW多态性并与新疆褐牛体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eptin基因E2JW具有三种基因型AA、AB和BB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908、0.5238和0.2857。经测序发现:该位点T103C、C113T、C126G和T252A处存在突变。群体多态信息含量0.3727,属于中度多态、遗传杂合度0.4954,B等位基因是优势等位基因。与新疆褐牛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体高、十字部高均值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BB基因型个体后腿围显著高于AB型(P<0.05)。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褐牛Leptin基因外显子II E2JW多态性与其体尺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新疆褐牛体尺性状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位点。


不同月龄新疆褐牛阉牛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中国牛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不同月龄新疆褐牛阉牛生产高档牛肉过程中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发育正常、健康无病、不同月龄的新疆褐牛阉牛40头,68月龄25头为低月龄组,1012月龄15头为高月龄组,在相同营养、饲养条件下进行为期22个月的高档牛肉生产育肥试验,测定分析体高、体斜长、胸围等体尺、体重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月龄组不同育肥阶段体尺、体重均大于低月龄组,低月龄组总增长量明显高于高月龄组,且胸围最快为52.88±7.44cm、64.79±11.65cm,管围最慢为4.29±1.08cm、5.13±0.77cm。低月龄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尻长、胸围、管围、胸深、胸宽、腰角宽、髋宽、坐骨宽、体重总增长量较高月龄组提高了12.29cm、13.33cm、10.59cm、5.98cm,11.91cm、0.84cm、6.44cm、2.04cm、7.05cm、6.48cm、5.85cm、67.12kg,除体斜长、体重差异显著(P<0.05)、胸宽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累计生长曲线在育肥第12个月之前呈现快速增长随后生长速度趋于平缓,相对生长发育曲线表现出明显的起伏波动性,总体呈现下降的生长趋势,体尺指数分析变化表明了高月龄组胸部、低月龄组后躯尻部和髋部生长较快[结论]不同月龄的新疆褐牛阉牛表现出了以高月龄组胸部、低月龄组后躯尻部和髋部为主的生长发育优势特点。


补饲对放牧新疆褐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中国牛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通过对放牧新疆褐牛进行针对性的补饲,为放牧状态的新疆褐牛提高其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2~14月龄新疆褐牛30头,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补饲基础日粮和在基础日粮中添加营养调控剂,第3组为放牧对照组。测定其试验前后体重,在试验最后1d,采集血液样本。[结果]在放牧条件下,补饲显著提高了放牧新疆褐牛在饲喂第60d时的体重、日增重,与放牧组相比,试验组显著增加末重和绝对日增重(P<0.05),营养添加剂组极显著增加日增重(P<0.01),营养添加剂组相对于放牧组多增重54.55%,基础日粮组显著增加日增重(P<0.05),基础日粮组相对于放牧组多增重44.32%,营养添加剂组相对基础日粮组多增重7.09%。试验组总蛋白、白蛋白与放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甘油三酯与基础料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和基础料组钙均与放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磷与基础料组和放牧组均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补饲增加新疆褐牛日增重;可以提高血清中蛋白的水平;补饲明显增加新疆褐牛的育肥效果,可以推广应用。


新疆褐牛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检测新疆褐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不同居群(杂交类型)的亲缘关系。【方法】采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新疆褐牛的4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在192个个体扩增得到7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9。4个新疆褐牛群体的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716 2,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95 4,群体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较高,4个群体8个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73 6、0.622 0、0.626 5和0.541 3。群体基因流BM2133位点最大(7.096 5),BM1824位点最小(2.112 8),各位点平均基因流为4.008 9,4个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4个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5.87%,另外94.13%的遗传变异由个体间的差异产生。基因流不是主导新疆褐牛种群遗传结构的关键因素。聚类分析显示4个群体可按遗传距离分为两类。【结论】新疆褐牛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作为育种材料培育牛的新品种与新疆褐牛新类型。
关键词: 新疆褐牛 群体遗传变异 微卫星位点 多态信息含量 杂合度 等位基因数 遗传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