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湖羊CEL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眼肌面积性状的关联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讨羧基酯脂肪酶基因(CEL)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湖羊眼肌面积的相关性。选取1 049只具有准确表型记录且健康的湖羊,屠宰后测定其眼肌面积,采集血液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和KASPar SNP分型技术对CEL基因进行目的片段扩增和基因分型,并与湖羊眼肌面积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T-qPCR检测CEL基因在湖羊10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湖羊CE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十二指肠中表达量最高;该基因存在一个g.4039718 C>T的同义突变,呈中等多态。性状关联分析表明,该多态位点与湖羊的眼肌面积显著关联,TT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CC型个体。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眼肌面积的变异系数为12.29%,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相关性分析表明,眼肌面积与体质量、体高、体长、胸围、屠宰率、胴体质量和宰前活质量等生长性状和屠宰性状呈正相关。结果表明,g.4039718 C>T多态位点可作为候选分子标记用于湖羊眼肌面积性状的遗传改良。


特哈肉羊体况评分与体重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特哈肉羊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的方法,探究不同因素对BCS的影响以及BCS和体重的关系,本试验通过对 1 000 余只不同生理阶段的繁殖母羊进行BCS并称重,采用皮尔逊相关方法分析BCS和体重的相关性,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杂交方式和母羊年龄对BCS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羊BCS和体重呈正向线性相关;杂交方式对母羊妊娠 120 d、产羔期、哺乳中期的BCS有极显著影响,对断奶期母羊的BCS有显著影响,对配种前期母羊的BCS无影响;母羊年龄对母羊产羔期、哺乳中期和断奶期的BCS有极显著影响,对母羊妊娠 120 d和配种前期的BCS无影响.在生产上可以利用BCS进行管理,提高母羊营养健康水平,使羊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豆禾间行混播对草地生产性能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宜北疆地区的牧草混播种植模式,在农业部旱生牧草原种基地(新疆呼图壁县)设置豆科-禾本科间行混播试验。豆科-禾本科混播比例分别为:1∶1、1∶2、1∶3、2∶1、3∶1,共5个处理,以单播紫花苜蓿和单播冰草为对照。研究混播比例对牧草营养品质、土壤养分及草地生物量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豆禾比为1∶1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种间竞争,且草地生物量较高,可达12.63 t/hm2,高于两种单播处理;(2)豆禾比为1∶1时牧草的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较高,分别为16.90%、1.77%和104.52%,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35.01%,可溶性糖最高,为4.86%,营养价值综合评价高于两种单播处理;(3)土壤养分含量与混播比例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在豆禾比为1∶2时,与单播紫花苜蓿和单播冰草相比,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综合评价表明,在追求高产量和高牧草营养品质时,豆禾比为1∶1是最佳混播组合;而豆禾比为1∶2则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绵羊基质Gla蛋白基因克隆、表达谱及其在卵巢组织的定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克隆绵羊基质Gla蛋白(MGP)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序列(CDS),制备特异抗体,并检测该基因在绵羊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分布。以卵泡总c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绵羊MGP基因CDS区全长序列;合成绵羊MGP蛋白C末端15个氨基酸长度的多肽,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大小的卵泡中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其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功获得绵羊MGP基因的CDS区全长片段(467 bp),编码103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量为12 230.96,等电点为9.27;N末端19个氨基酸序列被预测为信号肽序列,成熟肽有84个氨基酸,为外泌性蛋白质,无胞内区;MGP总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与山羊、牛的同源蛋白质相似性分别为100.0%、99.0%,与人、小鼠的相似性均为85.4%。MGP mRNA和蛋白质在绵羊心、肝、脾、肺、肾等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在卵巢、输卵管、子宫等生殖系统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在黄体中的相对表达量也较高;MGP在卵巢组织颗粒细胞、卵丘细胞中均有表达,但在闭锁卵泡中不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MGP在卵巢组织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垂直与倾斜相机观测对遥感物候参数验证影响的对比研究
《遥感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卫星遥感的大尺度植被物候监测对于农业生产管理、气候变化响应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卫星遥感提取的物候参数真实性检验常以近地面数字相机观测为数据源。以往验证研究大多关注观测尺度的差异造成的影响,忽略了地面相机与卫星观测天顶角的不一致性。本文将获取的垂直(PhotoNet)与倾斜(PhenoCam)物候相机在相近纬度、同种植被类型的观测站点数据,分别与Sentinel-2卫星提取的物候参数进行对比,系统性地评估2种地面相机观测角度对卫星物候期验证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机的观测角度是卫星遥感物候验证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原因之一;在多数情况下,卫星遥感与垂直观测相机提取的物候期表现出更好一致性,平均相差9 d,而与倾斜观测相机平均相差可达19 d,偏差天数受植被类型和生长阶段的影响;在玉米凋落期至休眠期,垂直观测偏差反而高于倾斜观测;植被冠层方向反射特性和相机视场范围内目标组分差异是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证实了地面相机观测角度是卫星物候真实性检验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相机野外布设时应充分考虑角度效应带来的验证误差,从而为卫星遥感物候监测提供更可靠的验证数据。
关键词: 遥感 数字相机 观测角度 卫星物候 近地物候 植被绿度


和田羊体尺体重相关及主成分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成年和田羊体尺体重的关联性,本研究测定了和田市某羊场与和田市策勒县某羊场的758只成年和田羊体重和体尺,通过SAS 8.0和SPSS 19.0软件进行最小二乘分析、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并建立和田羊生长性状主成分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场效应对管围具有显著影响,对体重和其他体尺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年龄效应对管围影响不显著,对体重和其他体尺性状影响极显著;性别效应对胸围和胸宽影响不显著,对体重和其他体尺性状有极显著影响;成年和田羊体重与各体尺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体尺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成年公羊选取前3个主成分,F1为体型因子,F2为肢体因子,F3为宽度因子;成年母羊选取前4个主成分,F1为体型因子,F2为重量因子,F3为肢体因子,F4为围度因子。根据选择的主成分建立的成年公羊生长性状主成分评估模型为:Y_公=0.306X1+0.286X2+0.304X3+0.264X4+0.249X5+0.391X6,成年母羊生长性状主成分评估模型为:Y_母=0.273X1+0.107X2+0.299X3+0.126X4+0.140X5+0.375X6。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体尺与体重的内在联系,为今后和田羊的饲养管理、选种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与屠宰性能比较及部位肉品质差异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3个世代肉用褐牛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差异,并进行外脊、小黄瓜条和辣椒条部位的肉品质差异分析,为肉用褐牛品质育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育肥200 d后达到24(24m)、30(30m)月龄的第一(G1)、二(G2)、三(G3)世代共计313头肉用褐牛公牛进行体尺测定.随机从G1-24m(n=101)、G2-24m(n=75)、G3-24m(n=20)、G1-30m(n=53)、G2-30m(n=44)、G3-30m(n=20)组各选取8头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并对肉用褐牛外脊、小黄瓜条、辣椒条3个部位肉进行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及质构参数分析.[结果]G3-30m组公牛胸宽、髋宽、坐骨端宽、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均显著高于G1-30m和G2-30m组(P<0.05).与《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DB65/T 3791-2015)相比,除G1-24m组公牛体高、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0.53%和-0.64%,以及G2-24m组公牛腰角宽相对增长率为-1.18%之外,其余指标均超出《新疆褐牛肉用新类型评定标准》中指标要求.在肉品质方面,外脊嫩度优于小黄瓜条和辣椒条,但保水性较差;3个部位肉适口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过改良和选育,肉用褐牛的体格增大、胸围增长、体躯紧凑、肉用性能提高.


ZBTB4基因多态性与驴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关于驴体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候选基因ZBTB4在不同驴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并与体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寻找与驴体型大小显著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为驴的专门化品种培育提供参考。试验共挑选阳原驴、广灵驴和新疆驴3个中国地方驴品种以及1个未鉴定的小体型驴品种,总计340头成年母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ZBTB4基因外显子及周围部分序列,通过测序结果寻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并将SNP位点的基因型与驴体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ZBTB4基因第2内含子(rs1:14342082A>G)和第4外显子(rs2:14345176A>G)上共发现了2个SNP位点。通过对SNP位点与试验驴体尺性状关联分析发现,2个SNP位点的基因型与驴体型大小显著相关,即不同基因型在体高、体长、胸围、管围4种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A基因型个体的体尺数据显著高于GA和GG基因型,GA基因型个体显著高于GG。综上,ZBTB4基因的2个SNP位点(rs1:14342082A>G,rs2:14345176A>G)可作为驴体尺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为驴的分子育种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


绵羊LEP、LEPR基因多态性与体况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特克赛尔×哈萨克杂交(特哈)母羊瘦素(Leptin,LEP)、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及其与体况评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测序技术筛选LEP和LEPR第18外显子中的错义突变,用KASP分型方法进行SNPs分型,并将分型结果与其BCS关联分析.[结果]①在特哈母羊LEP基因上共发现1个SNPs位点,即rs1093355763,在特哈母羊LEPR基因上共发现3个SNPs位点,即rs428867159、rs412929474和 g.2770G>A,均属于外显子错义突变,rs428867159 和 rs412929474 属于中度多态(0.25
关键词: BCS LEP基因 LEPR基因 核苷酸多态性 相关性分析

